腾讯今年或裁员30%,疫情下职场人该何去何从?
早在4月份,就爆出过腾讯要降本增效进行裁员,有被裁员工预估,这场裁员最终会停在总员工数7万人,这意味10万腾讯员工,30%在一年内“毕业”。
困境
其实不光像腾讯这样的巨头企业,疫情下,2022年才过去一半,就五千多万人失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实不光是被裁的小伙伴,每一位职场人面临的困境都比以往要多很多,如何破局也使很多人忧心忡忡。那么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我们该何去何从?
破局
其实破局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其中之一“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它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其实,很多人对于职业规划没有概念,疫情没爆发前也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从我们刚步入社会开始,大部分人会被社会牵着走,看似很辛苦,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感觉自己并没得到什么。大家可以回顾自己的职场经历,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以及你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时候,你一旦停下来,会产生焦虑,会没有安全感。
那么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现在做职业规划还晚吗?
其实,任何时候做职业规划都是不晚的。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许多职业咨询机构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有关5个“W”的思考的模式。从问自己是谁开始,然后顺着问下去,共有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应该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地反思,有一个比较清醒地认识,优点和缺点,都应该一一列出来。
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逐渐固定,并最终锁定自己的终身理想。
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则是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的定位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于一个人潜力的了解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韧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等。
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种状态比如经济发展、人事政策、企业制度、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有时我们在职业选择时常常忽视主观方面的东西,没有将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调动起来,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而在国外通过同事、熟人的引进找到工作是最正常也是最容易的。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和一些不正常的“走后门”等歪门邪道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这里的环境支持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的。
明晰了前面四个问题,就会从各个问题中找到对实现有关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列出不利条件最少的、自己想做而且又能够做的职业目标,那么第五个问题有关“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自然就有了一个清楚明了的框架。最后,将自我职业生涯计划列出来,建立形成个人发展计划书档案,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实现就业理想目标: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单位,预测自我在单位内的职务提升步骤,个人如何从低到高逐级而上。例如从技术员做起,在此基础上努力熟悉业务领域、提高能力,最终达到技术工程师的理想生涯目标;预测工作范围的变化情况,不同工作对自己的要求及应对措施;预测可能出现的竞争,如何相处与应对,分析自我提高的可靠途径;如果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果工作不适应或被解聘,如何改变职业方向。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涯形态,而这种形态的不同,对人的发展影响极大。
当下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然后不断地向着目标调整并丰富自己。职业规划早进行,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